拯救PMP的價值(上)
2009.6.1
我這一生最慶幸的是在30世代(30~39歲)的黃金歲月中,能在完成碩士學位返國後隨即躬逢其會地(以使用者的立場)參加一個超大型的「國家級」的計畫-【IDF戰機的發展】,以及陸續負責及參與重要武器系統獲得之大型專案。我40世代的前半段又有幸再度赴美完成「科技及研發 管理 博士學位」,是為了要投入「下一代戰機研發」。該計畫雖因某種原因未繼續進行,卻也使我後來有機會選擇了以更寬廣的方式來發揮我的專長與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一是作育英才、二是成立專業組織推動專案管理。回顧當年,我們參與專案的每一個過程與細節是完全美式的專案管理(包括所有的規範、制度、流程、文件、表單等),連選合約商及相關系統採購都是遵循美國聯邦獲得法規(FAR)以非常嚴謹及公平的方式來執行,且整個計畫全程都有許多美籍顧問的參與及指導。所以我所認知的「專案管理」並不只是前後三次在美國接受訓練,在課堂上所學的,而是真正在專案中所運用、所領悟到的工作邏輯與紀律,並形成思維理則與工作態度的一部份。我當時確曾是把那些知識、技術與流程與當作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規範(記得我在1996年第一次接觸PMBOK Guide時,還覺得其內容是相當地簡陋,其所述的方法論只是我們當年所用的一小部份而已)。
我在1998年5月從美國拿到博士及台灣第一張PMP(#13591)返國後才正式開始與台灣的業界與其他政府單位接觸。那時才發覺我們在專案中所用的「專案管理」在台灣除了一些知名外商有所遵循之外,幾乎對其他組織則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毫無章法的到「不可思議」的地步──連我們「政府採購法」所說的『專案管理』也只是侷限在「營建工程管理」的範圍。這個驚人的發現,乃是促使我當年願投入推動「專案管理」發展的最大動機。現已邁入50世代中段的我,更要把「導正專案管理在兩岸三地的發展」當成為終身的志業與理想。
今年2009年,當我們PMI台灣分會正在準備迎接成立十週年的盛會、及積極規劃籌辦一系列慶祝活動之際,及當台灣的PMP已於今年3月底已突破6,600位之時;我們在感到興奮之餘,卻產生了另外一股反思與檢討──〝我們在台灣推動「專案管理」這十年來,除了PMP這個屬於鑒定個人「專案管理專業知識與技術能力」證照越來越熱門外,到底對政府與產業創造了甚麼更具體的價值?〞其實,我個人覺得,除了不斷成長的PMP數字對許多PMP個人與培訓公司是有意義的之外,多數的企業與政府單位對「專案管理」仍還是相當地冷漠,或是不全然地接受。而真正令人遺憾的是台灣已有這麼多的PMP及包括本會在內已有若干個「專案管理」專業社團組織,但為什麼仍無法有效改變整個台灣長久以來「積弊成習」的「商業環境」及企業主及其員工許多錯誤的思維與行為?就算再歷經個10年20年,即使台灣未來有幾十萬人甚至於平均每一個組織有相當大比例的人有PMP,若這些PMP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基本思維與價值觀,以至不能改變其整個組織的文化,則一個既不能「兼善天下」(甚至於還「隨波逐流」)亦不能「獨善其身」的PMP們還有甚麼價值可言。
要探索這種PMP無法產生其應有價值的原因,重新檢視一下我過去所提出過的一些想法與預言就不難找到答案(如我在2003年寫的《葡式蛋塔、速食麵與專案管理》)。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形而下」的層次找答案,但大部份的問題都是產生在「形而上」的層次。以下列出五項我認為是造成今天PMP價值不斷被貶低的主要原因:
主因一:過度商業化的包裝及不實的宣傳-無人能否認PMP的認證考試與課程是一個「商品」,但以「PMP年薪四五百萬」來炒作它的價值絕對是不應該的,PMI總會以及台灣分會不但從未如此宣傳過,也曾不段地提出指正與澄清。要拿那樣的高薪不是不可能,但絕不是靠那紙PMP或PgMP的證書,而是靠您真正能「實戰」的本事。現今,全球有超過33萬個有效PMP只是說明PMP僅是確保個人職場競爭優勢的一個「護身符」而已,而絕非高薪的保證。由於上述的不實宣傳確實造成許多人考上PMP對期望的回報產生一些失落。間接地,就質疑這個證照的價值。再加上,自己若又不知如何把所學能「身體力行」地發揮在實際專案上;當然,也就被別人懷疑拿這個證照的意義。
主因二:「炒短線」與「速食文化」式地培訓方式-以我個人過去學習及現在教專案管理的經驗,我從不認為這種強調理論與實務結合的「顯學」是可以在 一兩 週內「速成」的。就算純粹以通過考試而言,也不應只重「考試技巧」,而是「導正觀念」,更不是急就章地只重表面而不重實質內涵。任何一個有責任的培訓公司,無論是用甚麼方式來包裝與行銷課程,不應只是視能「多快考上PMP」為重點,而是以學員能「多紮實地學到知識」為使命。也就是因為目前許多培訓公司只在乎「多快」、「多高」(通過率)的風氣使然,而誰又在乎學的有「多好」及「多實用」,長此以往,又有誰認為PMP是有價值的?而以速成方式考到PMP的人又該如證明自己有作專案的能力?至於,〝顧問與培訓公司屬於知識性的產業,它強調的不是量而是質,不是只顧營利,而是對客戶的承諾;它的進入門檻看似不高但隱藏在內的專業能力、道德責任與智慧財產的問題卻始終被許多人所忽略。〞
《待 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